为您提供一对一的落户政策咨询服务!

落户咨询网二维码

报考人数将创新高,研究生是越来越难考了吗?

栏目:应届生落户 人气:0 发布日期:2022-12-30 来源:网络

报考人数将创新高,研究生是越来越难考了吗?

(报考人数将创新高,研究生是越来越难考了吗?)

落户咨询二维码  

  12月25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拉开帷幕。据预测,这届报考人数将再创新高,竞争愈发激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考研热”?自主命题科目会不会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改成统考?初试后要不要服从调剂?今后读研还能“严进宽出”吗?

  【问题一】“考研热”为何高烧不退?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位增长,2020年为341万人,2021年为377万人。业内人士预测,2022年的报考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考研热”高烧不退,其原因何在?

  多重因素导致考研持续升温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崔玉

  考研是本科毕业生重要的职业发展路径。近年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考研报名人数持续上升,远超研究生招生规模,虽然“上岸”(即考研成功)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考研依然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逐渐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迹象。

  “考研热”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那就是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已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必然受到青睐,未来考研持续升温将是必然趋势。

  就考生们的心态而言,“考研热”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有的考生是真心想读研提升自己。很多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练就过硬本领。这类学生对自身发展有清晰的认识,有人是将考研视为第二次“高考”,给自己一次选择和提升的机会,期望通过考研实现“跨界转型”;还有人希望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期望在将来取得优异的学术成果,更好地学以致用。

  其次,有的考生考研是为提高就业竞争力。考研和就业息息相关,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岗位设置和薪资待遇都高于本科毕业生。同时,大城市落户、事业编制、购房等政策福利也更多倾向于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当一些考生了解了就业市场需求和规律后,为了以后能更有竞争力,他们会将考研视为“跳板”,义无反顾地投身“考研大军”,期望用高学历这个“敲门砖”谋求一份较好的工作,增强就业竞争力,让自己的未来更加夺目。

  第三,有的考生是“跟风”和逃避就业。在选择考研的大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并没想好毕业后要做什么,看到身边的同学报名考研,自己也就跟着报考;或是盲目具有“精英情结”,认为有了高学历就成为了“上层人士”。亦有少数学生觉得上班的压力比上学更大,不想太快走上工作岗位或畏惧走向社会,于是也报名考研,想再多当几年学生。这些考生因缺失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考研动力较小,“上岸”的概率也很低。

  所以,考研应该是考生响应国家人才需求、基于个人意志分析和生涯发展规划而做出的郑重选择。如何令“考研热”良性发展?我认为,高校应该履行培养人才的责任,重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奋斗目标。考生应该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对自身有更全面的了解,对考研和就业有更理性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合理规划生涯道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用人单位则应该更合理地根据自身需求来招聘合适的人才,在岗位和资源分配上更公平,不要简单地凭学历用人。

  【问题二】自主命题科目会不会改为统考?

  网传教育部要求自主命题院校回归全国统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鼓励招生单位选用统考科目试卷。这种说法靠谱吗?

  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不会马上取消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

  按照教育部规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一直采取“初试+复试”方式,初试由全国统一组织考试,包括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和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其中,全国统考科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管理类综合能力等,招生单位每个学科专业自命题科目大多数只有1至2门专业基础科目。因为各招生单位学科专业多,即便每个学科专业只有1至2门,各招生单位的自命题科目数量也非常多。就我们学校来说,今年自命题科目就有70门,北京市各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共计高达9000多门。为了保证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公平性,各招生单位不仅要保证自命题科目的命题质量,而且还必须确保不发生失泄密事件。

  由于各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数量多,考点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同一考点的考生又可能报考不同学科专业,为了保证试题无一差错且按时送达各考点,势必给各招生单位的考务组织和准备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保证试题命题质量,保证自命题科目“零”差错。第二,必须保证试题印制质量、数量,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三必须保证机要件寄送时间,并确保发送到全国各考点所有科目试题数量准确无误。第四,在整个过程还要确保试题不发生失泄密事件。由于近期全国疫情出现散发状态,邮件寄送时间加长,加上今年考生人数大幅增加等,给各招生单位的考务组织和准备工作带来极大压力。当然,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命题科目质量,不断提高命题的科学性,持续提升招生选拔质量。

  近年来,由于个别高校出现自命题质量问题和失泄密事件,以及考务组织和准备工作非常复杂、难度大等原因,造成一些招生单位或个人提出取消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的建议,虽然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专家进行座谈研讨,但笔者认为立即取消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研究生考试涉及学科专业非常多,组织统一命题难度很大,如果初试只考公共科目,则不能体现各招生单位特点,并且将自命题科目转移至复试阶段进行,又势必给复试阶段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况且,进行这样大的改革,必须经过充分论证或试点再推广才比较稳妥。

  初试结束后,部分具有自划线资格的高校确定各自门类分数线,其他招生单位由教育部统一划定门类分数线。门类分数线的确定与当年的招生计划密切相关,只有进入门类分数线的考生才具有复试的资格,但超过门类分数线不一定都具有报考单位的复试资格,因为同一门类下有很多学科专业,具体还要根据各学科专业考生情况确定学科专业复试分数线,考生根据学科专业复试分数线最终才能确定是否有复试资格。当然,如果超过国家门类分数线,考生就具有向外调剂的资格。

  【问题三】初试后该不该服从调剂?

  很多考生认为,调剂是没办法的办法,万一考不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参加调剂好歹有个学校可上。研究生报考也是这种概念吗?考研要不要服从调剂?

  确有考生通过“捡漏”实现逆袭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一如

  考研需要经历报名、初试、复试、录取等多个流程。初试结束后,考生们最纠结的是能否顺利过线。如果初试不利或者复试失利,那就得尽快考虑调剂。

  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考研调剂的基本条件,不过,各高校会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第一志愿考生,分高为王,只要过了线,就一定能够进入复试。但是,调剂考生即使分数再高,也不一定能进入复试。

  此前有考生爆料说,个别高校因为第一志愿报考的都是二本、三本的考生,生源质量一般,所以会故意压低初试专业成绩,留出名额用于调剂一本考生。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难以考证。不过,为了“收割”优秀的调剂生,高校确实会推出种种举措。比如,有的高校会在国家线还没公布的时候就发布调剂信息,提早圈定目标学生;有的高校会把调剂周期拉得特别长,将调剂分成好几批,多的能到十几批,尽可能吸引优秀考生;有的高校会为外地来参加调剂复试的考生提供免费的住宿,甚至报销往返交通费。纵观历届研招,有些高校确实属于“考研调剂专业户”,因为这些高校每年都会招调剂生,而且数量很多,个别高校通过调剂录取的考生数量甚至多于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数量。

  实际上,高校在选择调剂考生时是有一定自主权的,这些自主权经常体现在三个“优先”上。一是优先调剂毕业于高水平大学的考生。很多高校优先选择那些毕业于高水平大学(985高校、211高校、双一流高校)的考生,这类考生调剂成功的概率普遍会较高。二是优先调剂报考高水平大学的考生。因为高校认为敢于报考高水平大学的考生一般实力较高,而高水平大学的专业课试卷难度一般较大,这些考生能够取得国家线以上的成绩,也是实力的体现。这类考生自然受到欢迎。三是优先调剂本校毕业的考生。本校毕业的考生,各方面情况学校比较了解,很多在本科时已参与课题研究,导师们也比较熟悉。这类考生报考外校没有成功时,调剂回本校是占优势的。

  所有调剂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通常,这个系统会开放1个多月,在这段时间内,考生可以参与调剂。研究生考试报名时只能选择一所高校的一个专业,考研调剂时则可以同时选择几所高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出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会出现第一志愿过线考生不足,或者复试后录取的考生不足,这就给了其他考生“捡漏”的机会。每年,很多考生会通过调剂成功被录取,有的考生甚至能被比自己第一志愿高校更好的高校录取,实现逆袭。当然,有的高校在复试中发现优秀考生后,会立即给考生发送待录取通知,要求在几个小时内确认接受。一旦确认完成,考生就不能再填报调剂志愿、接受复试或待录取通知。

  总之,初试结束并不意味着考研的结束,而仅仅是个开始。面对考研的不利情况,到底是选择通过调剂“上岸”,还是选择“二战”,考生们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判断,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

  【问题四】读研还是“严进宽出”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考研是“一锤子买卖”,也就是“严进宽出”,只要能考上,之后读下来就容易了,再不济也能混个文凭。真的是这样吗?

  “严进严出”已成为时代必然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维家

  成功考研“上岸”的考生,在迎来华丽转身的同时,也面临着较过去完全不同的读研环境与学业要求,即“严进宽出”早已成过去式,“严进严出”成为时代必然,“严”字当头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基调。

  一段时期以来,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备受社会关注,也饱受诟病。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疏于管理,放松要求,加之一些研究生只求学历,不重学业,多重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全国铺开。各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特别是高校强化质量导向,陆续推出改革举措,着力破解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这个难题。

  在这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举措具有代表性。改革聚焦“破五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构建全媒体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紧紧抓住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其中最受考生和研究生关注的,莫过于初试设置学术写作、主题写作,培养环节设置基本文献阅读考试制度几项措施。初试考写作,主要是从招生源头解决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这对于那些一味死记硬背的考生、写作能力差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抬高了“上岸”门槛;而基本文献阅读考试制度,则是通过严把培养过程关,夯实研究生的文献功底和理论功底,为学术论文写作打下坚实根基。

  基本文献阅读考试制度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别研究生必须要阅读的文献书目数量与种类,比如,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把如此多的文献阅读量作为制度要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还把基本文献阅读考试制度化,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检验阅读成果,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这些举措要求来看,考研的确比以前难了,读研比以前更苦了。

  当然,这些改革举措不是刻意要给学生设关卡、出难题,与学生“过不去”,目的在于通过改革扭转过去研究生招生考试“唯分数”、培养一度“宽松软”的弊端,通过明确要求、抬高门槛、增加难度,让学生沉下心来真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勤思考,真研究、会写作,养成良好的学风,真正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文献阅读与考试,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大有效举措。参加过中国传媒大学首次文献阅读考试的研究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考试,深切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收获,体会到了读书带来的乐趣。导师们也普遍表示,从文献阅读考试过程中看到了学生面貌的变化,感受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中国传媒大学实施的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只是全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改革昭示着,读研究生混文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重文凭、重学业、更重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新时代已经到来。

  供图:视觉中国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此文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资讯

热门资讯

年的服务积淀

二维码
深圳落户条件电话13671738356
微信号
立即
咨询